关羽是刘备的三兄弟中最先去世的,而他的一生中,最令人遗憾的便是那场决定命运的战败。许多人认为关羽战败是由于他过于自信和傲慢云南炒股配资,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,他的失败更多是由于外部的压力,而非单纯的个人过错。
当时,关羽在围攻樊城时,屡次无法突破。随着敌军援军的到来,关羽只得撤退,但此举导致荆州丢失,且他被孙权和曹操两方势力围追堵截。为了联合对付关羽,孙曹两家几乎倾尽全力,动用了所有可用的将领。
关羽的战败究竟为何如此惨重?我们需要从他和诸葛亮的战略分歧说起。诸葛亮在离开荆州时曾明确告诫关羽:荆州是军事重地,必须坚守,而防守的策略就是“北拒曹操,东和孙权”。然而,关羽并未听从这一建议,反而选择主动进攻曹操,并且在与孙权的关系上显得过于高傲,认为孙权不过是“小辈”。他忽视了诸葛亮的忠告,决定孤注一掷攻占樊城。
展开剩余79%事实上,关羽攻打樊城的决定并非毫无道理。那时正是攻打樊城的最佳时机,曹操的防线正处于弱点,樊城如果被攻破,对曹操来说将是重创。但是,局势也远比他想象的复杂。
刘备当初将关羽留守荆州,并不是仅仅为了保卫家园,而是为了帮助刘璋平定益州并顺带占领该地。曹操对刘备夺取益州的举动愤怒异常,认为刘备背信弃义。当时的刘备面临着东西两面夹击,西面曹操兵强马壮,东面孙权则难以信任,最终刘备选择了向西扩展。刘璋对刘备几乎没有防备,信任他将益州交给他。借此机会,刘备成功占领了益州。
然而,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并不稳固,特别是当刘备未按承诺将部分领土归还给东吴时,两家关系出现裂痕。于是,刘备决定向孙权开战,但由于曹操的逼近,这一计划未能实施。此时,刘备暂时与孙权达成协议,分治荆州。
然而,曹操未能在汉中获胜,反而遭遇了败绩,刘备便决定扩张西南。关羽在得知曹操失败后,立刻出兵攻打樊城,目标是给予曹操双重打击。关羽进军樊城时,曹操的防线已经非常薄弱,曹仁带领的守军只有数千人,尽管曹仁防守能力强,但缺乏兵力支援,形势极为不利。关羽利用洪水击败了于禁和庞德,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
然而,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。曹操在得知樊城的失守后,派遣司马懿为策士,提出了“围魏救赵”的策略。通过挑拨孙权与关羽的关系,司马懿成功让孙权决定对荆州发动进攻。关羽虽早已做好防备,但孙权最终派出了吕蒙作为指挥官,而吕蒙则巧妙伪装,成功将关羽的防线瓦解。
吕蒙故意虚弱示人,关羽误判形势,放松警惕,将部分兵力调往樊城。于是,吕蒙借机潜入荆州,成功占领了这片关羽的“老家”。此时,关羽才意识到自己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关羽试图从麦城突围,但最终未能成功,在逃亡途中被马忠绊倒,命丧麦城,享年58岁。
关羽的死因不仅仅是因为外敌的联合围攻,也有内部背叛的因素。刘备阵营中有几位重要人物并未帮助关羽,糜芳和傅士仁甚至投降了东吴,而刘封和孟达明明有机会支援,却未曾出手,最终看着关羽被逼入绝境。
曹操、孙权两大势力的将领几乎都参与了对关羽的围剿,曹魏的诸如曹仁、满宠、徐晃、张辽等都参与其中,而东吴则由吕蒙、陆逊、虞翻等将领主导。更令人惋惜的是,关羽的死也受到刘备内部不力的影响。尤其是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,以及刘封和孟达的不作为,深刻影响了关羽的命运。
历史对关羽的评价是:“羽刚而自矜,以短取败,理数之常也”。这句话点出了关羽失败的根本原因:刚直、自傲,以及对官员的不屑一顾。虽然关羽最终败北,但他以忠义、刚强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